轰炸机“旋转木马”战术重创一个装甲师:炸弹轮番覆盖无法还手
来源:m6米乐App官网下载 发布时间:2024-05-15 08:34:25
(接上期)普尔宾还着力挖掘出佩-2的潜能。在航空史上,许多战机的潜能并不是由设计师而是由前线飞行员发现的,一些设计师甚至感叹“我都不知道我设计的飞机还能这么飞”。一开始,苏军根据设计师建议和原型机测试的经验,严令前线进行横滚飞行。因为这样的飞行可能会让飞机掉入尾旋或者失控——毕竟这是一架轰炸机而不是战斗机。
但在一次战斗飞行中,一个机组却违反禁令用横滚躲避德军战机的拦截。普尔宾了解这一个事情后,把驾机横滚的飞行员叫到指挥所。但他并没有痛斥手下的违规,而是向请教老师一般地向飞行员询问驾机横滚时的操作和“佩什卡”的反应。他认为,佩-2的机体设计可完全承受横滚的压力。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他自己亲自驾驶佩-2飞到空中,做出了危险的横滚动作,感受期间的飞机状况和操作要领。几天后,普尔宾开始在全团推广横滚规避动作,并将这个情况上报上级,请求解除横滚禁令。普尔宾的想法很现实:只要对战斗有用,那么这一个动作就是正确的,没必要一切都按照教条行事。
这样的作风在当时苏军中是很少见的。苏军是一支强调服从、忽视甚至压制基层部队主动性的队伍,战争初期许多指挥官只知道等着上级命令打仗,结果贻误战机,造成巨大损失。这样的缺陷直到战争中期才有所改善。
1941年10月,德军发起维亚济马战役——即冲向莫斯科的“台风”行动的第一阶段,再次对苏军进行大纵深合围。从南方出击的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又出乎了苏军高层的预料。在匆忙调集地面部队防御时,空军部队成为了唯一的指望。普尔宾的150团和一些新到前线部队担任了空袭德军坦克纵队的主要任务。战斗相当残酷,德军不仅增加了地面高炮的密度,还调集了数量庞大的战斗机部队,许多苏军机组再也没能返航……
1941年12月,德军向莫斯科的冲刺在泥泞、严寒和苏军背水一战的顽强抵抗前停滞了。12月5日开始,苏军三个方面军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起规模宏大的冬季反攻。普尔宾的150团配属加里宁格勒方面军,用俯冲轰炸支援地面友军的行动。许多佩-2已经涂刷了白色的冬季迷彩。事实上,哪怕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佩-2仍然是一款十分可靠的战机。不过克里莫夫液冷发动机在冬天的维护要更加麻烦一些,地勤在出击前要花更多时间为“佩什卡”暖机。
1942年初,苏军最高统帅部开始编组所谓的“特别攻击群”,以让空军更好遂行地面支援任务。这样的攻击群包括一个装备佩-2的轰炸机团,两个装备伊尔-2的强击机团,以及两个用来护航的战斗机团,还拥有一些重型轰炸机部队。单纯从数量上看,这样的部队实力相当强大,远超于德军的普通空军联队。但对于当时的苏军而言,这样庞大而且混合了多个机种的部队根本没办法指挥,也很难协调作战,只能存在于纸面。最终的第一攻击群是由普尔宾的150团和两个战斗机团编成的“简化版”。
普尔宾为部队制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护航战术和攻击战术,以尽可能降低损失、提高打击威力。首先,护航战斗机将分成两个群。第一群将飞在高空担任警戒任务,并且与轰炸机编队拉开一定距离,以尽早发现敌人的拦截战斗机,并提防敌机从高空的突袭。第二群则与轰炸机编队伴飞担任贴身护卫。
佩-2在之前采用单行纵列或者三机固定编队的方式来进行突击,作战效率不够高。普尔宾则让部队采用一种“俯冲转轮”的战法。这种战法后来也被称作“旋转木马”。具体操作是这样的:在临近目标时,佩-2由普通的三机楔状编队变为单行纵列。发现目标后,编队在长机带领下,围绕敌人地面目标盘旋飞行,找到比较合适攻击角度后,长机带头俯冲,剩余战机保持一定距离跟随依次俯冲。当长机投下炸弹时,后续机仍在俯冲当中,而当前架飞机完成攻击拉起脱离时,后续战机的炸弹又砸在了敌人头上。全部飞机投弹完毕后,编队继续围绕敌人转圈,然后再次进行轮番攻击……直到弹药用尽或者目标摧毁。
这种转圈战法首先会严重干扰地面高炮的瞄准,因为四面八方都是飞机,如果遭遇敌人战斗机拦截,佩-2的自卫机枪又可以几乎无死角的互相掩护。俯冲攻击时,轮番而下的战机是十分具有威慑力的,而且间隔投掷的炸弹又可以不停地压制住地面火力。总而言之,这种“旋转木马”对于德军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实际上,普尔宾的这些想法并不是灵光一闪,也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比如他在地面隐蔽观察德军俯冲轰炸机的攻击步骤时,就发现对手采用了类似的轮状队形,很具有威力。而自己常常带队出击,也对部队的优点和缺点有直观的感受。学习对手加上自己经验的总结,最终诞生了这些俯冲战术。这种战法首先在150团使用,效果很不错。苏空军高层得知此事后,立即组织后方试验场对这种战术进行量化的测试评估,结果也令人满意,遂在全军推广。不仅是佩-2部队,伊尔-2强击机也采用了类似战术,不过用小角度俯冲过场代替了大角度俯冲。德军将在头顶上盘旋的伊尔-2强击机群称为“死亡的回旋”。
1942年6月底,在粉碎了苏军哈尔科夫反攻以后,德军以第6集团军为主力发起了扫荡顿河地区的“蓝色”行动。其目的是占领沃罗涅日,并在顿河弯曲部地区合围苏军重兵集团,占领斯大林格勒,并最终冲向高加索的石油产地。一年以前的大溃败再次上演,苏军一退再退并遭到惨重损失。大量苏军战机只能不惜伤亡地频繁出击,迟滞德军的进攻步伐。其中150团有效支援了第62集团军在逆境中的作战行动,帮助其突破敌军围困后撤。150团宣称摧毁40辆德军坦克战车以及50辆普通轮式车。
150团在顿河地区战斗中最为抢眼的一次作战莫过于摧毁了德军位于莫洛佐夫斯克农场附近的油料储存站。此地得到大量高炮的掩护,德军战斗机也经常在上空巡逻,要想进行轰炸难度相当大。普尔宾认为,存放有大量易燃易爆物品的储存点,只需要用一次精确而小规模突击就可以彻底引爆。如果投入大编队,既无威力上的必要,又容易暴露目标、遭到更多的拦截。最终这次突袭作战由普尔宾亲自驾机,带领一架可靠僚机执行。两架飞机借助云层隐蔽快速扑向目标,在德军还没有来得及反应之前就对准燃料仓库俯冲投弹,随后拉起加速逃走。德军燃料储存点最终发生连环爆炸,变成一片火海,大量燃料被付之一炬。前线的一个装甲师因为缺油彻底停摆……
德军在8月渡过顿河以后,兵锋向斯大林格勒快速推进。苏军轰炸机被命令向顿河渡口发起轮番突击,以求摧毁德军渡河的桥梁。装备SB-2型轰炸机的苏军部队完全沦为了德军BF-109战斗机和高射炮的活靶子——这种所谓的“快速”战机在1942年早已老旧不堪,速度也可以被战斗机轻松追上。一个编队接着一个编队的SB-2在空中被打成了燃烧火球,带着机组乘员一起毁灭……而巨大的牺牲甚至连顿河渡口的边都没摸到。
装备“佩什卡”的部队也全力出动。不过这次佩-2的“魔力”仿佛失灵了。佩-2速度虽快,但顿河上的桥梁目标实在太小,而且轰炸桥梁只能沿着固定航线纵向俯冲,无法施展“旋转木马”战法。德军部署的大量高炮以逸待劳,构筑了十分密集的高射火力。包括150团在内的部队都遭到了很大损失。一些浮桥的确被炸断了,但德军的工兵部队又很快将其修复。
因为损失过大,150团在斯大林格勒防御战开始后不久就被迫撤到后方修整。随着战局的进行,德国第6集团军被死死地牵制在斯大林格勒。150团的士兵们发现,许多被抽掉回后方重整的部队在补充完毕后没有立即回到前线,而是组织高密度的训练,进一步熟悉装备和战法。部队的编制也得到扩充,手头的战机数量更多的。这其实就是在为合围第6集团军的冬季大反攻——代号“天王星”的歼灭战役行动做准备。
1942年11月19日,西南方面军上千门大炮的怒吼拉来了东线战场转折的序幕。在风雪之中,苏军坦克集群在步兵的支援下发起突击……经过一周激战,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卡拉奇地区会师,将德军第6集团军大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合围!
斯大林格勒进攻战役初期,因为受到大雾天气的限制,空军出动频率很低。但天空放晴以后,“佩什卡”和伊尔-2们就全力出击支援地面友军。150团在回到前线后也热情参加了支援行动。11月23日,普尔宾因为作战有功荣膺苏联英雄勋章——这是当时对一个军人的最高荣誉。普尔宾没能看到斯大林格勒德军集团的彻底覆灭:他在1942年底接到调令,返回后方担任空军轰炸机和侦察机检查局副局长。这个职务主要负责加强轰炸机部队的训练工作,普尔宾可以以一个检查员和教员的身份对向各部队的指挥官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战术。这有利于整体提高苏军轰炸机部队的整体作战水平。之前空军通过一定的调查发现,不少轰炸机部队因为人员缺乏经验,指挥员素质低下,哪怕装备了速度极快、具备俯冲轰炸能力的佩-2,仍旧用老一套战术,以密集编队、慢速高空水平轰炸的方式作战,不仅让新装备的性能无从发挥,更招致了许多毫无意义的伤亡。普尔宾和150团经验的推广,以及轰炸机部队乘员和指挥员的集中培训,都对提高苏联空军对地支援能力大有裨益。在普尔宾的指导下,航空工厂还对佩-2进行改进,令其具备超过80度角近乎垂直俯冲的能力。
在结束了后方任职后,普尔宾被晋升为轰炸航空兵第301师师长——不过老部队150团仍在自己麾下作战。1943年7月,苏德双方在库尔斯克爆发激战。草原上的坦克大战趋于白热化。凭借预先精心构筑的多层反坦克防御阵地以及兵力数量上的优势,到7月中旬,苏军已经挡住了德国锐利装甲矛头的进攻,随后发起反攻。301师的轰炸机们在草原方面军麾下作战,配合坦克第5集团军行动。此时苏军飞行员已经熟练掌握了使用佩-2进行快速俯冲轰炸的能力。普尔宾的部队对德军后方的坦克集结地、炮兵阵地、桥梁,进行了猛烈而精确的空袭,有效保障了地面友军的推进。随着无线电设备的普及,苏军也开始初步具备由地面前进引导员直接召唤空中支援的能力,这让轰炸的时效性和精确性有了很大提高。苏军战士们曾饱尝德军“斯图卡”的苦头,现在轮到让对手尝尝俯冲轰炸的炸弹了!
1943年秋,苏军四个方面军吹响了向第聂伯河进军、解放基辅的号角!一轮接一轮怒涛般的反击狠狠地砸在德军身上。普尔宾在当时再次晋升,担任轰炸航空兵第1军司令员!慢慢的变成了将军的普尔宾必须要承担更多的指挥和行政任务,有许多时候不得不被“困”在地面指挥所里。而且他还必须对整个航空军的训练工作负责。不过只要有机会,他仍旧会带队出击——他认为蓝天才是自己真正的战场!
普尔宾在第聂伯河战役期间用一次传奇战斗让属下见识了军长的威力。10月12日,普尔宾带领17架佩-2编队出击,在轰炸完地面目标返航途中,他们意外遭遇了一群同行:18架德军JU-87D“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正所谓同行相遇意外眼红,普尔宾下令向德国人发起进攻!苏军的护航战斗机与德国护航战斗机很快扭打成了一团,短时间内难分胜负,“佩什卡”们乘着这个机会直扑“斯图卡”——一场俯冲轰炸机之间的对决开始了!
“斯图卡”虽然是俯冲轰炸机的“老前辈”,但无论是速度还是武备都完全落后于佩-2,更何况佩-2本来是被当做重型战斗机设计的。两架“斯图卡”在一轮掠袭中很快被打成了火球,剩余的见势不妙,立即抛弃炸弹降低高度逃窜,试图回到友军战线得到帮助。“佩什卡”们则死死咬住德国人不放,凭借高速对准敌军发起一轮又一轮的进攻……普尔宾很轻松地把一架“斯图卡”套入了瞄准环,在距离敌机几十米的地方用一次短促却凶悍的机头机枪齐射将对手凌空打碎,残骸甚至差点撞到了普尔宾的座机——这样近距离射击能取得极高的命中率,敌人几乎没办法逃脱。
普尔宾和的编队不愿意让敌人逃掉,一直追到了德军机场上空。佩-2无视地面高炮的威胁继续对“斯图卡”进行蹂躏。很尴尬的是,德军编队本来是想回到机场得到友军掩护的,但真巧这时另外一支“斯图卡”编队正在起飞。“佩什卡”们迅速俯冲,给这群毫无还手之力的目标降去灭顶之灾,有几架“斯图卡”刚刚离开跑道就被揍回到了地上,炸成一团燃烧的残骸……有两架“斯图卡”为躲避苏军慌不择路,竟迎头撞在了一起。普尔宾的部队一直打到机枪弹药耗尽才离开……后来统计,有13架“斯图卡”被击落,多架被打伤,而苏军只损失了一架佩-2。普尔宾一个人就斩落了两架“斯图卡”。轰炸航空兵第1军的很多士兵感叹,军长不仅是个俯冲轰炸专家,打起空战来也是把好手。普尔宾已经在苏军俯冲轰炸机部队中成为了偶像般的人物。
普尔宾格外的注意对新飞行员的培训。不仅在地面传授技术,甚至专门让新手担任自己的僚机参战。在轰炸航空兵第1军中,形成了良性的“老带新”训练和作战模式,让新飞行员最初的战斗任务均得到老兵的带领和掩护。根据统计,飞行员战死率最高的阶段就是作为新手刚刚投入战场时,因为缺乏经验很容易成为对手的猎物,而只要积累了1个月或者数个月的经验,战场存活率就会大为提高。在脆弱的新手期如果得到老手的帮助和掩护,那么很多新飞行员都可以幸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部队的士气,降低损失,而且可积累、壮大有经验的飞行员,避免陷入“损失—补充—再损失—再补充”的恶性循环。
随着战局的逆转和军工生产能力的爆发,苏军前线航空兵部队的编制也得以扩充。如一个轰炸航空师能拥有3-4个轰炸机团,一个团的飞机数量在50—80架。比起捉襟见肘的1942年,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1944年2月,轰炸航空兵第1军被授予“近卫”的光荣称号,改名为近卫轰炸航空兵第2军。1943—1944年的冬季和春季,普尔宾的部队又参加了基洛夫格勒战役、科尔孙—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乌曼—博托沙尼战役。在大雪和融雪季节的泥泞中,苏军炮兵的调动受到很大干扰,对空军支援的需求也逐步提升。另一方面,苏军地面部队推进速度很快,空军机场也必须不停前移才能保障对地支援。而德军在撤退时往往破坏现有机场,许多苏军飞机只能利用临时建设的野战机场起飞,与泥泞的跑道作斗争是常有的事情。不过好在佩-2足够皮实,经得起野战机场的颠簸和恶劣环境。
1944年6月22日,苏军发起了旨在歼灭德中央集团军群的“巴格拉季昂”行动。苏军四个方面军的铁拳狠狠砸在了盘踞在白俄罗斯的德军身上。7月4日,白俄罗斯第1、3方面军在明斯克会师。到7月中旬,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主力已经惨遭歼灭。苏军开始向波罗的海沿岸和波兰发展胜利。
白俄罗斯的胜利为战线南部的后续行动打了了基础。1944年7月13日,科涅夫元帅麾下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发起旨在解放西乌克兰的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战役开始时苏军遭到当面德军的激烈抵抗,推进速度被严重迟滞。位于方面军右翼的第60集团军好不容易打开了一个突破口,雷巴尔科将军的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从此处投入纵深交战后却遭到德军装甲部队的猛烈反击,情况危急!
科涅夫命令空军部队尽全力对德军进行空袭,以减轻地面部队压力。普尔宾的近卫轰炸航空兵第2军、友邻的轰炸航空兵第4军等部队以密集出击架次投入交战!其中,普尔宾手下的“佩什卡”们对正在增援前线装甲师进行了猛烈轰炸,“旋转木马”在德军装甲纵队的头顶飞舞起来,德国坦克、卡车和运兵车被炸成一片火海。根据德军的统计,第8装甲师在遭到轮番空袭以后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战斗力折损过半。
7月15日,更大的灾难降临到了在普鲁高地区集结的德军装甲部队头上。从近卫轰炸航空兵第2军和轰炸航空兵第4、8军抽调的120架佩-2轰炸机组成多个编队,呼啸着向德国人扑去。苏军作战计划制订得十分周密,在地面设有多个引导点,每个编队间隔8分钟投入作战,既保证对地面德军有足够的压力,又防止出现大量战机短时间拥挤在狭窄空域造成的混乱。普尔宾也驾驶一架佩-2亲自带队出击。
抵达目标空域后,护航战斗机与轰炸机群脱离,在高空担任警戒任务。大量佩-2组成一个又一个“旋转木马”阵型,随后开始向着德军发起猛烈攻击!整个战场被俯冲的呼啸、爆炸、浓烟所充斥,德国人根本就没有喘息的机会,炸弹如同雨点般精确地砸了过来。平均每架佩-2要进行4次俯冲攻击,不少德军坦克和车辆都被炸成了火球。一个俯冲轰炸机编队弹药耗尽以后,下一个编队接踵而至,在空中管制员的指挥下继续空袭。全部佩-2退场后,水平轰炸机又从中高空进行覆盖投弹,最后伊尔-2强击机群又从低空做补充打击。根据统计,在7月15日一天,苏军就出动了3500架次战机用来攻击德军坦克部队。猛烈的空袭保障了脆弱的“科尔托夫走廊”的安全,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和后续投入战斗的坦克第4集团军得以渡过危机,冲破当面德军的防御,向纵深发展胜利……
战争进行到1945年时,战火已经烧到了德国本土。毫无疑问,德国人的“千年帝国”将在复仇的烈焰中毁灭。战争将在柏林终结。普尔宾因为带领近卫轰炸航空兵第2军作战所建立的巨大功勋,被提名获得第二次苏联英雄称号。
1945年1月维斯瓦—奥得河战役发起以后,普尔宾的部队在科涅夫麾下继续作战,在解放克拉科夫等地的作战中再次立功。但谁也没想到,经历了4年战火,从1941年的边境交战一路打过来的普尔宾却最终在布雷斯劳折翼……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就这样出现了……普尔宾和领航员在座机剧烈的爆炸中当场战死,但无线电操纵员(兼后座机场手)M·扎鲁金在飞机坠毁前幸运的跳伞。他随后被德军俘虏,不过因为苏军地面部队的胜利推进很快获释。
1945年4月,普尔宾被追授第二枚苏联英雄勋章。他战死在胜利前夕,战死在黎明之际。他的战友们最终冲进了柏林,“佩什卡”怒吼着扑向那恶魔的巢穴,也走向胜利的殿堂……
卫国战争胜利25年后的1970年,一首名为《鹤群》的安魂曲在老兵聚会上奏响:“那些军人没有从流血的战场上归来,他们埋在异乡土地上,变成白鹤从遥远的战争岁月飞来……疲惫鹤群飞翔,飞在那黄昏和薄雾中,那队列中有一个空当,或许是为我留的地方……”演奏完成后,台下的科涅夫元帅和众多老兵眼中闪着泪光……普尔宾将军,或许也化为那白鹤,飞向了远离战火的地方,他永远和他的“佩什卡”在一起……